2021年8月30-31日,“中德人工智能與勞動法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和德國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 Ebert Stiftung,FES)聯合主辦,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和艾伯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共同承辦。來自德國不萊梅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普瓦捷大學、日本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德國Apitzsch·Schmidt·Klebe律師事務所、台灣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同濟大學、永信贵宾会、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天津大學、中央财經大學、上海财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境内外高校和機構約五十名專家學者與會。

(線下會場)

(婁宇教授開幕緻辭)
開幕式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教授主持。他對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對于合辦本次國際研讨會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謝,并對國内外嘉賓在疫情期間克服時空、時差等困難在線下會場和“雲端”相聚表示熱烈歡迎。

(Alexander Kallweit博士開幕緻辭)
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康懷德(Alexander Kallweit)博士在緻辭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問世與普及,我們現行的法律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讓立法與現實發展相結合,是學者和立法者深入讨論的永恒話題;不同國家在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時所采取的措施雖然各不相同,但不妨礙相互交流借鑒,希望此次會議能夠為中德兩國及其他國内外學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也期待在疫情之後各位能夠面對面交流。

(葉靜漪教授開幕緻辭)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靜漪教授代表研究會緻辭。她首先對來自國内外的各位專家學者緻以崇高的敬意,同時感謝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對本次論壇舉辦的支持。她表示在全球疫情時代,通過互聯網和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技術給大家帶來的便利和福祉,因此探讨技術與法治的相互作用是當前不可避免的論題。她同時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勞動法的研究需要緊跟時代;二是數字經濟時代需要重視勞動法的保障作用;三是需要運用跨學科視角且在契合新形勢的前提下開放包容的解決勞動保障問題。最後,她希望這次會議會對人工智能和勞動法領域的研究貢獻出更多的理論智慧。

(王顯勇教授主持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人工智能對勞動法的挑戰”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副所長王顯勇教授主持。本單元共有五位主題發言人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戰東升副教授發言)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戰東升副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挑戰與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規制”。他從三個方面讨論了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規制,分别為:人工智能對勞動就業市場的影響,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就業市場法律規制模式的轉變,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就業市場法律規制的挑戰與應對。其中,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對勞動就業市場的影響,并闡釋了當前勞動就業市場法律規制模式從傳統時代轉向了人工智能時代,面對這樣的勞動法律規制模式的轉變,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規制在解雇制度、職業培訓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法主體制度等方面面臨挑戰。

(Wolfgang Mazal教授發言)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講席教授Wolfgang Mazal的報告主題為“人工智能與勞動關系的幾個基本問題”。他讨論了人工智能與勞動關系的幾個基本問題,分别為人工智能的地位、人工智能的監控作用、人工智能的決策對解雇制度的影響。他重點強調了人工智能的決策對解雇制度的影響,尤其是其中個别法與集體法的關系問題,并提出在個别法中數據保護問題尤為重要,而在集體法中如何界定人工智能在勞動領域中的适用以及對人工智能的問責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論題。在最後,他指出人工智能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懂得合理利用,對其帶來的危險要進行約束且對其效果要進行評估,讓人工智能與勞動關系保有和諧發展的可能性。

(沈偉偉副教授發言)
永信贵宾会法學院沈偉偉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如何應對困住騎手的系統?”他從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著名的鐵籠概念引入主題,指出由一串串代碼所編織出來的系統,是數字時代外賣小哥以及其他平台勞工的鐵籠。他借助萊斯格的規制四要素,對數字平台系統的算法規制進行了詳細分析,首先指出事前規制具有誤區,算法透明不等于算法可知且不能夠有效防範算法規制難題;其次指出事後規制如何問責、如何救濟也是解決算法規制的重要問題。他認為,如果想要應對算法為數字時代勞動編織的數字鐵籠,解救困在系統中的騎手,必須強調利用技術進行規制,并且結合法律、商業模式和社群規範,在更大的規制框架内思考問題。

(仲琦副主任研究員發言)
日本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仲琦副主任研究員的報告主題為“人工智能在平台經濟背景下的應用與重層法律應對”。他從平台經濟背景下的雇主責任歸屬問題引入,通過分析亞馬遜女工案,得出勞動法不可能對于以人工智能統計數據為依據的違法解雇,程度較輕的違法懲戒、違法調職、違法降低勞動條件等情況,以及雇主方層出不窮的新主張做出一一規定。之後他介紹了日本和德國的重層保護結構并分析了如何利用此結構應對在平台經濟背景下人工智能對勞動法領域所産生的影響。

(杜珂瑜同學發言)
永信贵宾会社會法學科帶頭人、民商經濟法學院趙紅梅教授及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杜珂瑜的聯合報告主題為“以人工智能控制勞動時間和強度及其法律規制——平台經濟用工與勞動關系用工的差異性”。杜珂瑜同學主要就平台經濟用工與勞動關系用工的差異性進行了闡述。他分别從控制勞動時間的目的、控制勞動強度的目的、控制勞動時間的方式、控制勞動強度的方式等多個方面對平台用工和勞動關系用工進行了對比,并在最後提出在平台經濟用工中,人工智能從勞動管理的輔助工具變成了組織勞動的重要手段,應當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兩面性,肯定平台企業利用人工智能限制從業者工作時間的做法,并推而廣之。

(林嘉教授與談)
在第一單元的與談環節,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林嘉教授首先總結了發言人觀點并做出評論。她總結道,每個國家和地區對人工智能對勞動法的影響的看法各不相同,且算法對勞動法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新業态下,在傳統的勞動關系項下仍然有可探讨的空間。

(謝增毅研究員與談)
本單元第二位與談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謝增毅研究員則從平台和個人兩個方面談論了如何規制算法。他提出,首先,平台方面需要遵守三個原則,即遵守公平非歧視等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遵守勞動法關于工人權利的基本規定,以及遵守合理性原則;其次,工人方面需要尊重工人的知情權,讓工人參與算法規則的制定,對工人的個人信息需要及時保護,建立平台内部的申訴機制。

(王天玉副研究員主持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人工智能在人事決策領域的應用與法律規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副研究員主持。

(張淩寒副教授發言)
北京科技大學法學院張淩寒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算法監控下的勞動者權利”。她在發言中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算法監控下勞動者權利的思考,分别是:何為算法監控,算法監控勞動者的行為邊界,勞動者對抗算法自動化決策的私權體系等。她強調了算法對勞動者監控越來越嚴已是現實,算法監控下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問題将成為勞動法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指出需要擴張解釋勞動法相關法律規範下的勞動者保障條款,從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處理活動監管的角度,将技術與法律結合來保障算法背景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私權領域,勞動者可能從事前、事中與事後來對抗算法自動化決策。

(Wolfgang Däubler教授發言)
德國不萊梅大學德國和歐洲勞動法、民法、經濟法講席教授沃爾夫岡·多伊普勒(Wolfgang Däubler)的報告主題為“運用人工智能解決人事決策”。他在發言中指出,德國法律規定不允許用人單位利用人工智能做出人事決策,特别是指揮意義上的人事決策,且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也是不需要全程由人工智能來監控的。他強調在德國,機器學習、自助系統可以掌握很多信息然後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意味着需要雇主将主動權讓渡給機器,但法律明文規定,由機器做出的規定隻能當作一個建議,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人工智能将不能被随意地應用。

(羅智敏教授發言)
永信贵宾会法學院羅智敏教授的報告主題為“算法歧視的司法審查——意大利戶戶送有限責任公司算法歧視案評析”。她以意大利戶戶送有限責任公司算法歧視案件作為讨論的出發點,提出算法很有可能導緻差别對待的結果。在意大利的典型案件中可以看出,被告用人單位的算法雖不構成直接歧視,但構成間接歧視,這對我國算法背景下就業歧視領域法規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鑒意義。她指出,在意大利首個針對算法歧視做出的司法判決中,法官認為算法在決策中并不是中立的,而是有意識且具有辨别能力的,因此在強調算法的倫理性時,法官對于算法進行了拟人的解釋。

(閻天助理教授發言)
北京大學法學院閻天助理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女性就業中的算法歧視:緣起、挑戰與回應”。他在報告中主要讨論了算法背景下的女性就業歧視問題,指出當代算法的自主推測信息能力遠強于傳統算法,算法歧視已經出現在國外的招聘中,且有可能在我國的大企業雇傭、以及由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算法服務的場景下出現。他提出,針對我國現行就業性别歧視法中“不打探”、“不考慮”、“不卸責”的規則在算法加入下失效的問題,可以通過阻止算法開發者取得婚育狀況信息、舉證責任倒置、強化算法開發者和利用者責任制度等來“治标”。最後他強調,女性在就業中所遭受到的性别歧視主要來自于用人單位的偏見以及用人單位不願意分擔生育成本,前者基本依靠市場矯正,後者依靠法律保證,公平分擔生育成本才是算法性别歧視的“治本”之道。

(韓壯研究員發言)
法國普瓦捷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韓壯研究員的報告主題為“工作場所改變後雇主監督權的行使”。他從法國法的視角讨論了工作場所改變後雇主監督權的行使,指出監督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雇主在工作場所之外的監督成為了可能,但也随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場外監督與勞動者個人隐私權的沖突、勞動時間的監督與倫理問題等。通過對法國法的分析,他指出法國《勞動法典》第七部分“特殊勞動者”制度對當前算法下的勞動者身份認定及權益保護有着相當大的借鑒意義。

(田思路教授與談)
在第二單元的與談環節,第一位與談人——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田思路教授表示,各位發言人的問題都值得思考,但其中的很多問題并非新問題,勞動關系的發展是需要符合曆史脈絡的,算法作為一個編程程序需要考慮到勞資關系的平衡,需要看到算法背後的問題,按照曆史發展脈絡進行評估。

(婁宇教授與談)
本單元的第二位與談人——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教授認為,人工智能驅動的算法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人主導的人力資源管理,不但提高了工作強度,而且加劇且隐匿了長期存在的就業歧視。他同時提出,性别歧視不同于其他類别的歧視,“真實職業資格”需要在性别歧視的法律審查中作為例外原則,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作為反歧視的價值目标,由男女雙方共同享有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而不是偏廢其中某一項。純粹技術化的算法無法理解,也無法實現這一價值目标。

(丁婉婧老師主持第三單元)
8月31日舉行的第三單元“人工智能使用的勞資共決”由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講師丁婉婧博士主持。

(田野教授發言)
天津大學法學院田野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員工免受自動化決策權”。他在報告中條分縷析了勞動者免受自動化決策權的建構背景、獨特價值、适用條件和适用效果,認為勞動者免受自動化決策權要求用人單位的自動化決策既要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對人格權保護的規則,又要契合勞動法對勞動就業權保護的規則,達到雙重合規。

(Thomas Klebe律師發言)
德國Apitzsch·Schmidt·Klebe律師事務所Thomas Klebe律師的報告主題為“人工智能技術對勞資共決的挑戰”。他介紹了德國企業組織法關于企業職工委員會共決權的規定和原則,并認為面對人工智能自主學習能力日益提高的挑戰,企業職工委員會如何控制這些數據、保護勞動者數據安全成為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單德賽助理教授發言)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與人文系單德賽助理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共享經濟與零工保護:以加拿大優步司機為例”。她在報告中介紹了Heller v. Uber案件,在分析優步司機訴訟請求的基礎上,對案件的争議焦點進行梳理,指出優步平台規則争議解決條款由于不合法地排除強行法适用以及不合情理而無效,并指出,該案的最終判決尚未作出,優步司機究竟屬于正式雇員還是獨立性承包商尚未有定論。

(高赫同學發言)
永信贵宾会比較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高赫的報告主題為“人事管理智能決策的勞動法問題”。他的報告從實務的角度出發,闡述智能人事決策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以及如何在我國現行法的邏輯和範式内解決可能發生的由人工智能引發的勞動糾紛,并列舉了美國法院與算法決策有關的勞動法判例,提供了比較法上的借鑒。

(沈建峰教授與談)
在第三單元的與談環節,第一位與談人——中央财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沈建峰指出,本單元的發言人大緻從個體法賦權、集體法共決兩種思路展開讨論,整體思路偏穩健,既有悲觀角度,又有積極态度。

(肖竹教授與談)
第三單元第二位與談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副院長肖竹教授提出了勞動者究竟是陷在算法中還是組織結構中的問題,并認為針對人工智能時代勞動者保護的問題,應基于不同業态适用不同的監管辦法。

(丁雯雯老師與談)
第三單元第三位與談人——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丁雯雯博士認為,本單元的報告主要在技術決定論的讨論背景下讨論人工智能治理與基于人工智能的治理,可能忽略了人工智能的多元性、開放性,不能單純依靠企業,而應當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并完善具體操作的法律法規,同時集體談判也可以發揮其靈活的作用。

(武宜萱老師主持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數據保護”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講師武宜萱博士主持。

(Benedikt Buchner教授發言)
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學院民法、健康法和衛生法講席教授Benedikt Buchner的報告主題為“從數據保護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在勞動關系管理中的使用”。他在報告中詳細分析了《歐盟數據保護一般條例(GDPR)》第22條有關于免受自動化決策的規定,并分析了歐盟關于數據保護的禁止原則、目的限制原則、數據最小化和存儲限制等原則,提出相關法條旨在限制AI應用可能的數據基礎,并将數據保護作為在AI應用中預防性歧視保護的一種形式。

(丁曉東副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勞動者個人信息保護:一般性與特殊性”。他認為,個人信息保護與勞動者保護都具有關系不平等、持續支配性,兼具合作與對抗關系等特征。在一般個人信息保護中,個人信息保護隻針對企業大規模的收集處理,而不針對個人。但由于勞動關系本身和個人信息保護關系的相似性。在勞動者個人信息保護中,這種二元劃分需要重新思考,勞動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設計需要重新組合。

(吳文芳副教授發言)
上海财經大學法學院吳文芳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雇員個人信息保護中同意的适用與體系性限制”。她在報告中提出了三個問題:雇員同意個人信息處理合法性基礎的特殊性、立法不足、管理權或同意的雙重濫用。針對第一個問題,她展開了詳細的闡述,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在勞動者領域的适用存在不足之處,還介紹了歐洲與美國在信息保護抑或信息利用上的差異性制度安排,最後強調了信息收集使用中的同意應符合自治性,并受到正當性與必要性原則的限制。

(徐婉甯教授發言)
台灣大學法學院徐婉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AI與勞工隐私權保護”。她闡釋了台灣地區涉及勞動者隐私權保護的諸多規範,通過解讀敏感資料禁止被收集、處理、利用的有關規定,指出非敏感資料如符合特定目的和要求、屬于就業所需,則可以被收集。此外,她介紹了台灣地區雇主監看郵件、安裝監視器的典型案例,提出台灣地區目前勞工隐私權保護總體上有待進一步完善。

(于彙老師發言)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于彙博士的報告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勞動者個人信息收集規則”。他指出,知情同意規則容易被架空,應當加快建立收集處理個人信息的公示制度,由國家出台監管政策和行業标準,要求信息收集必須告知勞動者,可對用人單位設置類比于格式條款的提示責任,且信息收集處理目的上應當與勞動關系直接相關。

(楊飛副教授發言)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副所長楊飛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勞動者個人信息的社會法保護”。他分析了私法保護路徑下的侵權責任、公法保護路徑下行政處罰、行政處分、刑事責任和社會法保護路徑下的相關團體和組織提起訴訟的方式,提出在勞動者保護、消費者保護、婦女權益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已經逐漸凸顯出社會法保護路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價值意義,而且呈現出多領域相融合的特點。

(王倩副教授與談)
在第四單元的與談環節,同濟大學法學院王倩副教授就可否豁免小微企業在勞動者信息保護方面的責任,與丁曉東老師、吳文芳老師和于彙老師進行了探讨和交流,并發表了自己對相關問題的不同看法。

(Wolfgang Däubler教授與談)
第二位與談人——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學院Wolfgang Däubler教授對本單元發言人的觀點逐一進行了深入點評,并針對一些争議問題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進行探讨。最後,Wolfgang Däubler教授對此次論壇的焦點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表示希望在勞動法領域舉行更多的國際學術研讨,使勞動法在世界範圍内蓬勃發展,取得富有深遠意義的成果。

(時建中副校長閉幕緻辭)
至此,為期兩天的中德人工智能與勞動法論壇進入尾聲。閉幕式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婁宇所長主持。永信贵宾会時建中副校長做閉幕緻辭。他對本次會議的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并指出,本次會議讨論的人工智能主題是一個全球性議題,平台企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各類平台企業利用資本、技術、智能算法等優勢侵害勞動者權益的現象日益嚴重,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是法律人的一個新挑戰。時建中副校長肯定了本次會議的學術貢獻,表示此次會議對各方均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并倡議與會學者深入交流,拓展學術研究範圍,将學術成果轉化成法律制度。時校長對法大社會法團隊深耕基礎理論問題,關注時代前沿話題的研究路徑表示贊賞,并對德國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緻力于促進勞動法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表示感謝,他希望未來在勞動法領域開展更多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體現社會法學人的學術理想和社會責任感。

(Alexander Kallweit博士閉幕緻辭)
其後,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Alexander Kallweit博士發表了閉幕緻辭。他首先對各位與會學者積極參與學術讨論的熱情表示敬佩,表示通過研讨會的形式,學者們可以構建學術交流網絡,為今後長期的對話與研讨打下基礎。他認為,目前中國是最适合讨論人工智能的國家,因為在全球範圍内,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泛,外國學者也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研究動向。如何實現勞動者權益保護與經濟進步的平衡十分重要,中方學者的思考對于國際學者也有諸多啟發,他期待明年可以再次舉辦研讨會,展開更加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境内外專家學者針對人工智能與勞動法相關的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各國立法、執法現狀與經驗,對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具體方案。此次研讨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各國專家學者解決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法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國際視野下的思考角度和解決思路,更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勞動法和社會法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橋梁和紐帶。
本次會議的舉辦,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有力推動了學院的國際化發展。會議亦得到永信贵宾会第六批青年教師學術創新團隊“共享經濟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挑戰與應對研究”的資助與支持(項目編号:19CXTD08)。
(文字:郭恬 吳丹;本文部分圖片由盧雲開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