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秘書處成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物權法編課題組成員。清明假期期間,民商新聞編輯部的小記者們有幸與王雷老師進行了線上交流,更加體會到王雷身上溫柔敦厚、通文達藝的學者氣度與親切和善的師者之心。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雷是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及副秘書長,同時是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物權法編課題組成員。這樣一位民法造詣頗深的學者,當初進入民法殿堂卻有些偶然。2002年夏天,高考過後,年少的王雷本來想報考哲學,但他父親希望他學外語,經過協商和折衷,王雷最終選了法學。之前,他對法學缺乏了解,但在選擇之後慢慢熱愛上了這門學科。考研的時候,王雷隻是想嘗試一下大家口口相傳最難考的民商法專業,挑戰挑戰自己。沒想到,一打開民法這本“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他就沉迷于其博大精深又經世緻用的知識體系中了。
“玉經琢磨多成器,劍拔沉埋便倚天”,提起自己的民法探索之路,王雷老師有感于從父輩以及導師身上學到的堅韌。他生長于山東日照,父輩是平凡普通的勞動者。父母在土地上全力以赴勞動的身影在他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要求自己在寫作中、在講台上付出同樣的勞動,方才期待時間給予的回饋。
王雷曾在明法論壇上提到:“體系化是民法典的生命。”在他看來,民法典的體系包括内在體系和外在體系,内在體系是由民法的基本原則構成的價值體系,外在體系是民法典的編纂結構、具體規則形成的形式邏輯體系。民法基本原則表達了民法上最重要的價值取向,是構建民法的内在實質體系的依據,也是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法體現。民法學即民事法律關系學,掌握民事法律關系理論就能夠在錯綜複雜、博大精深的民法學體系中抓住其主線,以達綱舉目張、以簡馭繁、以約求豐、觸類旁通。正可謂:“法書萬卷,法典千條;頭緒紛繁,莫可究诘;然一言以蔽之,其所研究或所規定之對象,要不外法律關系而已。蓋法律規定,無論其範圍之大小,總不離乎法律關系。”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于民法體系的價值紅線,民事法律關系是貫穿于民法體系的技術紅線。
體系化要求在學習和适用民法過程中眼光不斷往返流轉于民法總則和民法分則、個别民法法條和整體民法法條、民法具體規則和民法基本原則之間,正所謂:“一旦有人适用一部法典的一個條文,他就是在适用整個法典。”
每位民法學者都心懷一個萬民為王的法治理想,而在王雷心中,民法理想社會的關鍵詞是:誠實生活、毋害他人、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安其分、自主選擇、利益均衡、和諧相處,以實現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業。
說到理想,王雷用詩一般的語言娓娓談到:曆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不過像一隻隻伏在河邊喝水的小鼹鼠,鼹鼠飲河,不過滿腹,大曆史中我們注定是一個個小細節,想來雖感冷酷,但又确是曆史發展、文明積累的真實寫照,惟有創造和愛會給我們幸福。在曆史的長河邊,有人貢獻甘冽清泉、有人傾注涓涓細流、有人帶來洪水齊天、有人激起驚濤拍岸。我們的所寫所言都會成為标記我們個人的檔案,或者光輝、或者黯淡。紅塵四合、煙雲相連,誰已看透誰的未來?曆史的星空依舊會有燦爛的星辰和美麗的明月,河邊的我們依然會不斷地仰望與描摹。
謹治專學為師表,通行達道方可期
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轉到法大任教時間不長,王雷每次到昌平校區上課或參加活動,都要穿越偌大的北京城,付出更高的時間、交通和住宿成本。每來一次昌平,都感覺像是出差。但法大學生中洋溢着的濃厚學習熱情,讓他覺得路途奔波都是值得的。
2017年11月9日做客“明法論壇”暢談民法典分則編纂的體系與内容時,不少同學即被王雷老師的睿智和風趣折服而“路轉粉”。本學期,許多同學也如願進入了王雷的民法課堂。在課堂上,他依然展現論壇講座般的風采,鮮活的案例信手拈來,妙語不斷。面對同學們的欽佩贊賞,王雷覺得,每一位民法學者都會有自己的民法學體系,通過教學研究形成自己心目中的民法學體系,以梳理民法知識(是什麼)、發掘民法原理(為什麼)、總結民法方法(怎麼樣)、安放民法疑問,通過講課則将該體系展現于學生面前。他期待“有備而來”的、良好的講課能讓師生“盡興而歸”并能“乘興推進”自己的研究和學習,實現教學相長。
對于大學,王雷至今難以忘卻的,是他碩士和博士期間的導師王轶教授的一句話:“學生學習期間,如果沒有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去做其它事情,就應該多讀書。”王雷深以為然,并且十分認同孟德斯鸠的一句話:“知識使人溫柔,理性使人傾向于人道,隻有偏見使人摒棄溫柔和人道。”通過閱讀、讨論和不斷豐富自己的社會體驗,可以不斷地消除自己不合理的偏見,形成合理的前見,使得自己更加溫柔和理性。據此,王雷建議學生多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作品,多讀自己感興趣的有利于陶冶人文情操的書,在法律素養之外厚植人文情懷,實現法、理、情的有機結合。
從事法學教學研究工作多年,面對着法學生共同的關于提升專業素養、綜合能力的困惑,王雷認為,學問的形式就是聽、說、讀、寫,學生應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養學問的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他提到美國學者梯利的話:“科學家誕生于人開始對一些事實感到好奇的時候。”王雷指出,學問的動機也正是個人的興趣,實際上,這也是研究學問的真正動力。隻有真正對學問有興趣,才會在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到孔顔樂處,學問的過程也就不會成為一場文化“苦”旅。一個出于興趣研究學問的人,往往也是一個有着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為了學問,他能夠盡可能超脫一些不必要的羁絆。
可是興趣從何而來呢?多讀書、多思考方能獲得。學習應該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在讀書和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讀書思考有助于發現自己的學習研究興趣和未來職業興趣。王雷談到:“因讀書而獲得的智識上的收獲和思想上的提高是一個人脫穎而出的最好資本,其受益也不僅限于學問領域。”
珍惜所有來之不易,尊重所有看似平凡
王雷在翩翩的學者談吐之外,還潛藏着一顆對家庭忠誠負責的溫柔之心。工作與課堂上,他手持着民法的利劍披荊斬棘,探索知海;而生活中,他把一腔溫情留給了家庭。
王雷非常欣賞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的這些話:“再沒有什麼圖畫比家庭這幅圖畫更動人的了,但是,隻要其中少畫了那麼一筆,也就把整個圖畫弄糟了”、“我的心對它所愛的事物是十分依戀的;它長期以來都是隻有在同我的家人一起的時候才是一顆完整的心”、“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
以“知足常樂,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作為人生信條的王雷,除了教書育人,潛心治學,每年春種秋收農忙季節,他還時常回家和父母共同勞作,這不僅僅是享受“複得返自然”的樂趣,更是為了陪伴家人,體驗平凡、莊嚴、一絲不苟、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的勞動之味。在田間地頭和家人一起勞作,也成為他的愛好和精神寄托。
許多同學在大學時光中,會遇到珍貴友情、愛情。王雷告訴我們,要珍惜友情、愛情和親情的奇妙緣分。平等産生友誼。“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這就是緣分。我們應該本着自願、誠信和公序良俗原則去對待愛情。婚姻家庭是一個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愛的溫馨港灣,是一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親情和财産的共同體,家庭成員特别是夫妻間側重整體協同,這是休戚與共、志同道合、忠實互讓、養老育幼的具有人身信賴關系的緊密結合型團體。
面對生活,王雷時刻珍視的兩個詞,便是“尊重”和“珍惜”。他尊重自己的職業,尊重平凡勞動,尊重世間一切美好的情感;他又無比珍惜,珍惜他人給予自己的善意,珍惜以勞動獲得的一切。
從治學到教學,從理想到當下,王雷在娓娓述說中,莫不以和雅相示,以期盼相昭。當我們仔細讀完王雷寫的一字一句,發現他身上令人尊敬的絕不僅僅是他的博物洽聞,更是他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明月照大江一般的氣度。法理艱深,征途漫漫,王雷傳承父輩和導師的堅韌精神,上下求索,同時兢兢業業,甘做明燈。對學生,他寄語如是:“法律易變,法理長存。法不阿貴,功不唐捐。” 這就是學者王雷,師者王雷。
本文編輯:湯雨薇 曾铄鈞 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