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與公告 > 學術平台 > 正文

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發展國際研讨會在線舉辦

作者: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8日 22:22 閱讀數:


20221210日,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發展國際研讨會”在線成功舉辦研讨會分為四個單元,分别是“法學教育的目标與方法”、“法學教學方法改革”、“法學教育的前景與未來”和“法學教育與職業規劃”。參會嘉賓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泰國、中國内地、香港和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會議語言為英語。


(于飛院長緻開幕辭)

   研讨會開幕式由民商經濟法學院紀格非教授主持,院長于飛教授緻開幕辭。于院長在緻辭中指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學教育領域有着不同的傳統和理念。在新的曆史時期,法律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作為法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關注世界範圍内的法學教育發展趨勢,适時調整教育目标,變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涉外法治人才。期待本次研讨會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學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同時也為同學們更好地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提供啟迪。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歐元捷副教授主持第一單元)

研讨會第一單元“法學教育的目标與方法”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歐元捷副教授主持。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Gabrielle Goodwin教授作報告)

首位報告人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研究生項目主任Gabrielle Goodwin教授。她以法學教育中的四個核心問題為報告起點,即如何教、教什麼、教學對象、為什麼教,指出法學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與教學對象和教育初心緊密相關。而後,她簡要回顧了美國法學教育史上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學法學院首任院長蘭德爾(Langdell)教授所主張的“法律作為一門科學(Science)”的理念,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将法律作為“學術-職業型”(academic-professional)學科的理念,并介紹了對這兩種不同法學教育理念的曆史評價。其後,她闡釋了培養學生“像法律人一樣思考”的重要性,區分“相對被動”和“更為主動”兩類,對當下常見的法學教學方法作了分類梳理,并從四個層面對教學目标進行了歸納。最後,她總結道:法學教育在于幫助學生對其自身學習負起個人責任。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Georg Gesk教授作報告)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Georg Gesk(葛祥林)教授的報告圍繞德國法學教育展開。德國傳統法學教育不設本科學位,僅設碩博學位。法學院被視為相對保守的機構,長久以來強調法科學生應當接受“完整的”教育,這是德國法科學生進入法律職業的前提條件。鑒于法律職業的多元化,德國21世紀以來也推行了法學教育改革,具體舉措包括對稅務咨詢、人力專員等所謂“次要”法律職業提供本科學位等。關于法學教育的目标與方法,他提出,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不僅是體系,也是實踐;領悟到法律是對人類生活的幹預;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等。

(克萊德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Pryderi Diebschlag作報告)

英國克萊德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法律顧問Pryderi Diebschlag介紹了英國法學教育相關情況。他重點介紹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法學教育體系。在英國,完成法學教育需要五至七年時間,法學職業存在細分。其與美國法學教育的主要區别在于,英國法學教育有本科層次。其法學教育分為三階段:一是學術教學,二是實務教學,三是實習。本科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修讀GDLGraduate Diploma in Law來進入法律職業。當下,本科為工程學、醫學等專業,而後通過修讀GDL進入法律職業的人才,在英國市場上頗受歡迎。在英國,擁有法學碩博學位的律師比例不像德國那麼高。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郭曉光副教授作報告)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郭曉光副教授認為,法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合格的法律人才應當具備如下品質與素養: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法律領域的高級知識;具有高水平的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法律職業倫理和道德意識等。關于法學教育的方法,應當堅持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法學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并行階段;第二階段是法學知識與技能教育的部分整合階段;第三階段是法學知識與技能教育的緊密結合階段。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趙言榮主持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的主題為“法學教學方法改革”,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趙言榮主持。

(澳門特别行政區檢察院助理檢察長陳達夫作報告)

澳門特别行政區檢察院助理檢察長陳達夫指出,法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因此,法學教育是建設法治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介紹了澳門特别行政區基于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在法學教育領域的特色舉措,例如開設授課語言為中文和葡萄牙文的法學課程;法學院除教授澳門特别行政區法律之外,還開設了我國内地法律課程等。他認為,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縱深發展,貿易市場快速增長,帶來了難得的時代發展機遇。法學教育應當與時俱進,幫助法科學生在掌握所在國家和地區法律的同時,增進對不同法系的了解,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知識,為職業生涯做充分準備。

英國股票中心有限公司财務和客戶總監Yun Watts作報告

英國股票中心有限公司财務和客戶總監Yun Watts的報告由複合型法律人才培養闡發開去。她結合自己的受教育經曆,尤其是成為ACC注冊會計師之後,發揮法律與會計雙專業背景優勢,從事金融服務業法律咨詢工作的經曆,指出法學與金融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是未來法學學科發展趨勢之一。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從業人員既需深谙監管規則,做好合規管理;亦需具備盡職調查、閱讀财務報表等能力。她認為,法律服務市場上,擁有複合型學科背景的人才擁有更多職業選擇的可能,這也是法學院在改革教學方法時可考量的因素之一。

泰國特許仲裁委員會主席Vanina Sucharitkul作報告)

泰國特許仲裁委員會主席Vanina Sucharitkul的報告從法學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切入。她結合自己在泰國、美國、法國求學的經曆,以及在上述國家及中國香港執業的經曆,指出從事法律職業是一個永無止境、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習旅程。她提到,基于文化傳統的區别,不同國家的法學教育及教學方法有其各自特點。以課堂上提問為例,亞洲學生通常較為内斂,不好意思主動提問;而西方國家更為提倡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問。她鼓勵同學們在成長為國際化法律人的過程中克服羞怯心理,勇于展現自我,善用校友網絡,主動融入更加廣闊的事業天地。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方斯遠副教授作報告)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方斯遠副教授的報告以“何所聞而來 何所見而去 Lawyer or Legal Scholar?”為題。他重點關注了法學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存在落差這一痛點,探讨了法學教育應是“職業教育”抑或“博雅教育”的問題。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82條的教學為例,解釋這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他提出,法科學生在學法律初期常遇到的“一頭霧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非中國所獨有。這種困境的産生有多種原因,比如規則不足、規則過多、規則缺乏制度基礎、法律的統一适用、法學課程的占比等等。規則缺乏制度基礎,涉及法律移植與法律本土化問題。至于如何彌合這一落差,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議:首先,開展案例教學;其次,通過鑒定式案例分析來培養學生的請求權基礎思維;再者,以指導性案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判例制度。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汪蓓作報告)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汪蓓簡要介紹了法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在中國的發展。随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法律行業顯現出不斷變革的态勢。對于法律人的培養模式也逐步正規化,已形成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有機鍊接。在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這兩個端口之間,職業資格考試是必不可缺的一環。中國的職業資格考試經曆了律考、司考、法考三個階段,在綜合考慮法治人才選拔培養和法學教育的實踐情況下,已形成獨具特色的考試形式和内容,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法律教育的前景與未來”,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郭曉光副教授主持。


(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曉晴教授作報告)

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曉晴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紀技術、氣候、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新發展影響了法律變革的步伐。我們所面臨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由于不同法系的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思維不同,面向世界的法學教育需要将比較法納入其中。他認為,法學教育不僅需要彌合法學理論與法律實務之間的落差,還應當注重跨學科發展趨勢。他介紹了澳門大學法學院新近開設的法學士學位“中國法與環球法學課程”(Bachelor of Law in Chinese Law and Global Legal Studies)。該課程授課語言以英文為主,授課内容以中國法為主,同時涵蓋國際法律知識體系,緻力于培養國際化雙語法律人才。

(香港履德大律師事務所蘇颍大律師作報告

香港履德大律師事務所大律師蘇颍(Wing So)博士介紹,香港法學教育體系介于英國體系和美國體系之間。他首先對比了香港事務律師(Solicitor)和大律師(Barrister)的執業資格要求,介紹了香港律師獲得外國律師資格的可能途徑。而後回顧了過去二十年間香港法學專業證書(PCLL)課程的改革背景與發展曆程,并介紹了改革的未來可能發展趨勢,例如錄取條件改革、課程大綱調整、可能引入更多的“大灣區”元素等等。最後,他介紹了香港法學教育的其他新近發展趨勢,包括更加關注法律診所與實習、提供更多的“軟技能”/非法學選修課、提供更多雙學位項目供選擇,等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閻助理教授作報告)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閻助理教授介紹了北京大學法學院近年來在法律人才培養領域的新探索。他重點介紹了于2019年啟動的北大-港大五年制法學本科雙學位項目。該項目入選學生在北大和港大各學習兩年半,在兩校法學院分别學習内地與香港法律制度。項目緻力于培養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有深入了解、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他提出,未來國際法律服務市場前景廣闊,較之僅了解單個法系的法務工作者,通曉兩大法系的法務工作者更具有比較優勢。他還指出,對于法務工作者而言,社交能力很重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提升溝通能力。

永信贵宾会歐元捷副教授在報告中提出,談及本科生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試圖在教材和授課中整理出共識,為學生建立起系統性的知識框架。當下,本科教育面臨的一個現實挑戰是學曆貶值,本科學習整體上有服務于研究生入學的趨向。在研究生教學方面,課堂教學的重點往往放在理論的深入解釋,但是對此的不滿是普遍的。為此,法學院試圖安排實踐類課程,包容甚至鼓勵學生實習。隻是,法學院真正擅長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思維和研究能力,這對于各類法律工作都至關重要,問題是不少學生沒有認識到提升研究思維和研究能力的長期意義。她建議,未來的法學教育改革仍需要調和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矛盾。


(第四單元“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規劃”)

第四單元“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規劃”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汪蓓主持。民商經濟法學院六位碩博研究生作了精彩發言。博士研究生付尉星在報告中探讨了法科學生如何選擇未來職業軌道。博士研究生王楷文提出,不管是從事法學學術研究抑或法律實務工作,都包含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着共同的基本邏輯,因此,專注當下才能掌握未來。碩士研究生田琳認為,法科學生不僅應當掌握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還應當認識到,法律問題沒有最佳或唯一解決方式,解決方式與立場相關,應當學會以多元、多角度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分析問題。碩士研究生邱智坤認為,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科學生應當有意識地注重實踐性技能的培養,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課程、模拟法庭、實習等途徑,提升自己提煉及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碩士研究生高靜媛分析了法科學生面臨的不同職業選擇,提出在目前競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應當針對自己所選擇的“賽道”,有的放矢,降低職業生涯中不必要的試錯成本。碩士研究生葉初易從法科學生的視角,暢談了對于法學院加強法科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及提高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的建議。

而後,蘇颍大律師主持了讨論與交流環節。他亦結合個人的教育和職業經曆,對于同學們報告中提出的問題作出了回應并給出建議。

研讨會在熱烈的氛圍中落幕。


分享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