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來源:郭恬
2022年11月12日,新就業形态法治研究聯盟第二屆全體會議暨以“二十大”精神引領新業态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障座談會通過騰訊會議于線上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學院社會法研究所主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永信贵宾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财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吉林大學、上海财經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深圳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以及來自人社部法規司、白話勞動法、卓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法治日報、工人日報的五位領導和實務專家參與座談。
本次研讨會開幕式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教授主持。人社部法規司原司長、正司巡視員餘明勤,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林嘉教授,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黨委書記楊秀清教授依次緻開幕辭并發言。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主持人婁宇教授首先對所有參會嘉賓表示感謝與歡迎,同時介紹了本次會議召開的背景及意義。他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将“新就業形态”放在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高度,并創新性提出“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态”、“安全規範”等理念,體現出了我黨對新就業形态領域的重視,勞動法學界亦需跟随黨的腳步積極學習相關領域知識并提出創新性的解決建議。
(人社部法規司原副司長、正司巡視員餘明勤緻辭)
人社部法規司原副司長、正司巡視員餘明勤首先對各位與會嘉賓積極參與本次線上會議表示欽佩。其次,他表示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下,新就業形态法治研究與實踐工作逐漸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以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工作的根本遵循,指導具體工作,而本次會議将結合新就業形态法治研究的主題,暢談學習想法、交流學習體驗。最後,他從新就業形态方面的國情、靈活就業人員與靈活用工的概念、新就業形态的内涵外延、新就業形态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高質量就業等方面談論了目前新就業形态領域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加強新就業形态從業者權益保護是法學專家、廣大勞動者及勞動法治工作者的使命,需要通過潛心研究、加大普法宣傳,動員各類用人單位同廣大勞動者一道,共同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目标如期實現。
(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林嘉教授緻辭)
林嘉教授在開幕辭中首先指出,本次會議議題是前沿的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學問題,非常高興青年學者能在此領域中深耕并踴躍發表意見。其次,她提出勞動法涉及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勞動關系的實踐對勞動法學研究非常重要,多傾聽企業的聲音、勞動者的需求才能找到更好的勞動問題解決方案。她提出二十大報告内容與民生保障、勞動者權益保障密切相關,其中,共同富裕、全過程民主、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與新就業形态等說法明确體現黨對勞動領域相關問題的關注程度。最後,她表示當前社會法學研究的重心在新就業形态領域,學者亦有了很多成果,且在保護新業态從業者的權益方面達成了共識。但仍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法律的頂層設計,即如何保護新就業形态從業人員權益,她認為通過勞動法典一攬子解決是最好的方式,但缺陷為立法曆時長,因此通過制定條例來解決亦是可行方式之一;二是如何通過法律解決新就業形态領域的問題,即新就業形态領域的法律關系如何定性、管理與自由之間的關系如何調整等;三是司法層面對如何設立裁判規則,即目前法律規則缺失的情況下,企業用工方式尚無合法化判斷标準,她提出司法裁判經驗或許能提供實踐依據。同時,她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年輕學者能夠在此領域結出豐碩成果,并預祝本次會議圓滿舉行。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黨委書記、楊秀清教授緻辭)
楊秀清教授首先對會議主辦方與參會學者、實務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謝。她提出新就業形态法治研究聯盟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就新業态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障進行讨論,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她提出中國現代化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實踐告訴我們勞動者權益保護是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瞄準了就業的難點焦點,部署了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調破除歧視,加強保障,為勞動者端好飯碗注入穩定的力量。她強調,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強化就業的理念彰顯我黨穩定就業的決心,因此我們應當建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加強困難群體的兜底幫扶,消除就業不公平。最後她就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提出,要響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新就業形态的号召,她認為本次會議一定能為二十大報告精神的落實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同時預祝本次會議成功舉行。
本次會議分為三個單元,各個單元主題依次為“在京成員代表發言”、“京外成員代表發言”以及“與談發言”。
(白話勞動法品牌創始人、北京普然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白永亮主持)
第一單元為“在京成員代表發言”,由白話勞動法品牌創始人、北京普然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白永亮主持。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中央财經大學沈建峰教授發言)
中央财經大學沈建峰教授從兩方面談論新就業形态領域可研究的方向。他提出,一方面,當前新就業形态的政策似乎很繁榮,但規範推進較慢,治理和維護勞動者權益問題的研究在規範層面上才剛剛開始。我們需要關注二十大報告的表述,既要加強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權益保障,又要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态,要注意支持與規範兩者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前在從業者勞動權益保護方面,主要以勞動關系為起點來讨論問題的解決,形成“總分結構”與“準用模式”兩條路徑,但因未能提取公因式無法發揮實效。因此,或許需要改變思路,跳出勞動法視角,将數字時代引發的特别問題回到用工關系調整的整體思路上,梳理出用工的一般規則和不同形式用工的特别規則,自上而下地研究新就業形态問題,避免給予勞動法過分的壓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闫冬教授發言)
北京外國語大學闫冬教授以“勞動基準制度适用新業态用工的證成”為主題分享其感受及創新成果。他提出,在待命時間适用工時制度的三階證成流程中,以勞動關系為起點的“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實際上在逐步消磨新就業形态用工特點,理論與現實可能産生矛盾。因此,需要利用類型化分析框架,将新就業形态從業者待命時間的不同特點與權益保護一一對應分别考量。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張成剛副教授發言)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張成剛副教授以“全面貫徹學習二十大精神,促進新就業形态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從四個層面分享自己的感受與看法。首先,他提出,二十大報告準确描繪了國内國際形勢。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面臨深刻變局,就業領域将深刻調整,新就業形态戰略價值處于提升狀态。其次,他認為勞動權益保障需要變革。中國短期經濟增長與勞動力市場恢複壓力巨大,長期高質量充分成為就業改進方向,勞動權益保障需要平衡短期與長期需求,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态,其中支持新就業形态是重點。再次,他認為當前發展存在一點“隐憂”,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實體經濟範圍不明晰,數字經濟發展受擠壓;二是重視高技能人才,忽視低技能勞動者;三是重視制造業,忽視服務業。最後,他提出新業态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護研究依然大有可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研究的應有之義,同時需要普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價值觀念,為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培育社會土壤。
(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閻天發言)
北京大學法學院閻天助理教授結合新就業形态相關問題,從兩個方面談論學習二十大報告精神的感受。一方面,他提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關鍵是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堅持人民至上、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的研究宗旨。理論研究不可脫離新就業形态從業者,要敢于站在既有理論的肩膀上大膽創新,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區研究最真實的問題。另一方面,他認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關鍵是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需要積極應對問題,把握曆史主動;需要始終從國情出發研究問題,保持曆史耐心,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需要相信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孟泉副教授發言)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孟泉副教授以“二十大背景下平台經濟健康發展——三思而後行”為題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首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即就業與勞動者權益保障之間的平衡問題,此問題需要從勤奮勞動、自身發展、權益保障、協商協調四個層面來探索解決方式。其次,需要推進構建社會治理中勞資共同體的格局,暢通和規範群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不能忽視基層治理與新就業形态之間的關系。其中,新就業形态帶來的優勢體現在互聯網與數據安全、大數據與社會安全、算法優化與就業安全三個方面。最後,他認為規範财富積累的機制、構建可持續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同樣也是新就業形态領域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副研究員主持)
第二單元為“京外成員代表發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王天玉副研究員主持。
(上海财經大學法學院吳文芳教授發言)
上海财經大學法學院吳文芳教授作為華東地區代表首先發言。首先,她認為二十大報告給予新就業形态充分的重視,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強靈活就業與新就業形态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實際上做出了曆史趨勢的判斷。人類在工業社會後處于加速發展狀态,數字化浪潮不會因人為因素而停止,因此,當新就業形态不斷消解傳統勞動關系認定時,法律要做出新的回應。此次會議在二十大報告的引領下既具曆史意義又具時代意義。其次,她提出盡管現階段學者們尚未得到解決問題的既定結論,但對問題的思考是不斷完備的。最後,她就數字時代的算法作為勞動管理的新手段帶來的新風險以及其規制問題發表看法。她認為,一方面,算法在勞動領域中造成的風險調控不應當僅局限于勞動法制度領域,應當在普遍性的算法規制理論指導下構建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另一方面,在構建勞動權益保障體系方面,應當将所有規制要素與勞動法機理相結合,促成工業時代勞動法相關機制合理轉換。同時,她很期待2023年能夠繼續與本聯盟成員再度探讨關于新就業形态相關問題。
(深圳大學法學院侯玲玲教授發言)
深圳大學法學院侯玲玲教授作為華南地區代表發言。她從收入分配、就業優先戰略兩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感受。首先,她認為我國收入分配機制将會發生變化,二十大報告更強調公平分配、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因此在勞動法領域的工資制度方面學界需要加大研究。其次,她提出在未來的就業優先戰略中,新就業形态應當為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另外,她分享了華南地區深圳法院勞動專業庭的創建情況,并期待以此為契機在我國建立勞動法院。同時她也将及時跟進華南地區新就業形态領域立法等相關情況。
(吉林大學法學院艾琳副教授發言)
吉林大學法學院艾琳副教授作為東北地區代表發言。首先,她認為新就業形态用工中,完善休息制度、明确勞動定員定額标準、科學确定勞動者工作量及勞動強度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體現。同時,通過鼓勵新業态從業者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不斷增強新業态就業群體社會融入感、歸屬感、幸福感,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也是一個可研究方向。其次,她提出在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凝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合力方面,通過工會引導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督促企業修訂與勞動者權益密切相關制度規則和平台算法,充分聽取勞動者代表的意見建議,使勞動者能夠深度參與和監督企業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最後,她結合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指出數字化升級改造現狀使得新業态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經濟振興的重要支點,法律是新業态發展的保護傘,也是保障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相關法律規範亟待完善。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曹燕教授發言)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曹燕教授作為西北地區代表發言。首先,她特别關注到二十大報告是将新就業形态放在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大框架下,因此,她認為:保障新就業形态勞動者的權益要達到支持新就業形态健康發展的目的。其次,她結合西方國家工時彈性化經驗,從工時制度層面深入闡述我國勞動法制度的不足以及改革方向。最後,她結合西北地區的現實狀況,分享陝西省總工會對青年體面勞動、體面就業的重視情況以及西安市總工會對工會協調下的企業勞動争議多元化解決機制的研究情況,并提出工會可能在新就業形态問題解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李滿奎副教授發言)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李滿奎副教授作為西南地區代表發言。他從平台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醫療保障、生育保障三個方面發表看法。首先,他認為在經辦方面做出可行調試的前提下,将平台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納入現行工傷保險框架裡是可行的方案。其次,職工醫療保險與居民醫療保險的繳費差距大,但保險待遇相差不大,靈活就業人員自由選擇參加任何種類的醫療保險可能會産生公平問題。最後,目前基本醫療保險與生育保險雖合并實施,但未有機融合,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生育保障問題突出,亟待解決。
(武漢大學班小輝副教授發言)
武漢大學班小輝副教授作為華中地區代表發言。首先,他結合二十大報告内容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就業形态從業人員收入保障的問題。其中,收入分配機制合理性問題尤為重要,即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工資收入計算方式如何體現勞動價值是需要研究實現的問題。其次,他認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權益保障”為基礎。其中,“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标要求建立适合新業态從業者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促使其技能轉換;“消除就業歧視”需要加強對算法歧視的規範。最後,就如何完善新就業形态勞動關系的協商協調問題,他提出讓頭部企業參與各地三方協商機制是解決思路之一。同時,對如何健全并落實勞動安全衛生責任制,他提出形成統一的規則是構建完備職業傷害保障制度關鍵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魯全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西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魯全作為邊疆地區代表發言。首先,他認為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是一個長期規劃,需要從宏觀層面理解具體領域的指導性政策。其次,他認為社會保險權不僅是受雇勞動者才享有的權利,面對新業态的勞動模式,社會保障法制度的總體框架可能需要調整。最後,他提出,面對二十大報告中許多概念的新提法,學者之間需要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盡量避免自己的學術觀點先入為主,同時對文字概念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需要聆聽政府部門的解釋。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執行院長、肖竹教授主持)
第三單元為“與談發言”,由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肖竹教授主持。
(北京卓雅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王緻與談)
北京卓雅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王緻在評論本次會議議題時,敏銳地提出三個問題。一是新就業形态的概念是否仍新,與其他行業是否有本質上的區别;二是就騎手的權益而言,去組織化情形下從業者的職業傷害責任由誰承擔,從業者應當由誰規範約束;三是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集體性權益如何維護。這些問題貫穿本次會議始末,引發學者專家們的思考。
(法治日報記者朱甯甯與談)
法治日報記者朱甯甯從見證者的角度分享關于二十大報告内容與新就業形态方面的感受。她提出在二十大報告精神的引領下,維護新業态從業人員的權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她分享了法治日報跟進的相關立法工作及案件判決的情況,從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工會覆蓋面、勞動合同保護責任等方面彙報了該報的跟進情況,并表示之後将會密切關注新就業形态的相關案件情況,為之後相關立法完善及會議開展提供實踐資料。
(工人日報理論版編輯張菁與談)
工人日報理論版編輯張菁首先就本次會議主辦方能夠迅速學習二十大報告精神,探讨新就業形态相關問題的行動表示贊揚。她介紹了工人日報近期關注的相關理論問題,如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發揮工人階級助力作用、發揮工會紐帶作用、如何健全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規等。就新就業形态從業者權益保障問題而言,她認為通過何種途徑來保障新業态從業者群體、協商民主參與路徑如何更好搭建、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如何打開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就業選擇空間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現在亦是勞動法律法規的好時機。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于彙講師與談)
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于彙講師就本次會議各位嘉賓的發言内容發表心得體會。他認為靈活就業的制度建設層面,基本工資收入保障、社會保險制度是為靈活就業提供人才的蓄水池。另一方面,他提出平台需要基于技術優勢,對數字人才進行培訓,促進高質量就業,從而使高質量人才反哺就業市場,提升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同時平台應當讓勞動者知悉自己的權益,更理性地選擇自己的行動。
(線上會議合影)
最後,婁宇教授主持會議閉幕式。他代表主辦方對各位專家和學者莅臨本次會議并做精彩發言表示由衷的感謝。他指出,經過下午的研讨,學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觀點,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涉及新就業形态的内容有了非常深入的理解,亦促進了實務界和學界的互通有無,推動學術研讨成果反哺社會,本次會議達到了新就業形态聯盟創建的目的和宗旨。永信贵宾会社會法學專業研究生也旁聽了本次座談會,認真學習了我國社會法學界各位學者和實務專家的發言,加深了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理解,上了一堂生動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思政課。
由于北京疫情影響,本次會議由線下會議線上舉行,雖然大家無法面對面分享感受,但線上會議讨論氣氛依然熱烈。本次會議的内容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深刻性,為各種觀點的碰撞提供了重要平台,對未來的學術研究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