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晚19時至21時,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 “學術成長沙龍”第21期——“生态環境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檢視”通過騰訊會議成功舉辦。
本次沙龍由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呂夢醒博士擔任主講人,由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于文軒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生态法研究室主任劉洪岩教授、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委龔向前教授、永信贵宾会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侯佳儒教授、永信贵宾会民商經濟法學院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所長胡靜教授參與與談。民商經濟法學院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楊素娟副教授、楊源副教授、朱炳成博士參加了此次沙龍活動。

與會人員合影
講座伊始,主持人于文軒教授介紹了與會嘉賓,感謝與會專家長期以來對永信贵宾会環境法學科的支持,并介紹了學術成長沙龍的宗旨和本次沙龍活動的目的。
随後,主講人呂夢醒博士以《民法典》出台為背景,對生态環境損害責任規範體系和司法實踐現狀進行了解讀,認為當前我國生态環境損害責任在立法和實踐層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在《民法典》時代,理論和實務研究的重心也應從立法論轉向解釋論。随後,主講人從規範構造的視角對我國生态環境損害救濟體系進行解讀,從請求權基礎的視角對行政機關、檢察機關、環保組織這三類主體在生态環境損害賠償中的程序請求權和實體請求權基礎進行了分析。呂夢醒博士認為,我國生态環境損害救濟體系的完善一方面應以請求權基礎為線索,繼續完善生态環境損害的民法構造,實現生态環境損害救濟與民法體系内在邏輯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應厘清生态環境損害救濟的公法路徑與私法路徑之間的邏輯關系。

呂夢醒博士主講

劉洪岩教授點評

龔向前教授點評

侯佳儒教授點評

胡靜教授點評
在與談環節,劉洪岩教授、龔向前教授、侯佳儒教授、胡靜教授、于文軒教授先後進行了點評。專家們認為,生态損害與環境損害的關注點不同,在研究中應予特别關注;相關分析可從民法典體系内的角度以及公法的角度這兩條線分别展開,使論證線索更加清晰;應注意生态環境不等同于财産,生态環境損害修複也不能簡單等同于民法中的“恢複原狀”;應特别關注生态破壞的特殊性及因此而對法律規範提出的特殊要求;同時還建議選擇适當的研究視角展開深入探讨,确保行文在形式邏輯和法律邏輯上順暢展開。

于文軒教授主持和點評
晚9時許,主持人于文軒教授宣布本次學術成長沙龍圓滿結束。
撰稿人:呂夢醒、劉穎
照片編輯:呂夢醒、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