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一建黨92周年來臨之際,民商經濟法學院經濟法研究所黨支部聯合經濟法專業研究生2012級5班支部和6班支部共同開展了一次興壽鎮東營村和諧新農村建設調研活動。
在經濟法所支部書記劉繼峰的帶領下,我們一行5人會訪了在北京草莓基地興壽鎮司法所工作的法大本科畢業生村官羅文弟和在東營村工作的郇志松。通過和村官及村民的面對面交流,我們了解了村官的工作生活情況和感受到了農民對這個“官”的特殊情感。
村官的工作是特殊的,發揮作用也是特殊的。村官擴大了農民的視野和市場。由于村中年輕人少,大部分信息化工作都是由村官完成,“其在農村對外信息的溝通上幫了村裡大忙”(東營村支部書記語)。村官也提升了農村幹部工作的規範性。相關文書的寫作,相關工作程序規範性使村幹部的行為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認可。另外,我們的村官還可以利用掌握國家政策動态向農民及時準确宣傳國家政策,和運用法律知識化解鄰裡糾紛。
事實上,令我們對村官工作感受最深的,還不是村官的專業能力,而是他們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己奉獻的精神。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這種優良品質的形成,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融入這個群體。隻有快速将個人融入工作環境才能做好工作。這一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之難,尤其是對于大學生村官。因為參加工作首先面對的是待遇标準偏低、角色定位模糊、身份處境尴尬、與專業偏離等現實問題。但我們采訪的兩位法大村官在很短的時間内都克服了這些問題。其次需要特别的工作方法。我國農村改革中農民、農業、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的基層工作内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要适應這些變化,就要求基層工作者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深入探索和研究,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方法不對,不會取得工作實效,也難以為農民所認同。再次,養成腳踏實地的工作态度。村裡的事物繁雜、瑣碎,但又都涉及老百姓的情感,工作必須耐心和細心。郇志松說:“開始的時候,也做不到,但工作的性質要求必須這樣做,隻有這樣老百姓才能信任你”。
我們在欽佩之餘,也頗多感慨。“才一年多的工作,明顯地感覺到村官的成長和處事的沉穩。在基層工作時都會産生心理上和工作上的不适應,但在郇志松身上大家感受到的是任勞任怨的工作态度” (5班支書李君)。“隻有深入實踐,才能獲得最真切的信息;隻有深入實踐,才能把握好理論的方向和重點,閉門造車勢必會讓我們的理論與實踐脫節”(6班班長傅雪松)。
當然,由于行政編制有限,他們也面臨一些問題:大部分大學生村官都無法三年工作期滿後有正式的公務員身份,都會面臨重新擇業的問題。由此導緻了真正希望或者能夠長久紮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非常有限。如何留住大學生村官,讓其能夠真正紮根基層仍需要國家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
參訪中可以讓我們直觀感受到的事物很多:村容整潔、生态良好、生活寬裕、對生産和生活充滿期待……,當然,他們對生活和生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更便利、教育被重視、環境更優美……。
興壽鎮和東營村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創建文明生态村、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新農村的新目标。這一目标的實現需要黨的政策扶持,政府與農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村官在新目标行進中發揮“轉子”作用。
法大村官除了發揮這一基本功能外,還将在政策傳承、矛盾化解、村鎮法治等方面發揮特殊的作用。在采訪的村官身上,我們看到了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己奉獻、操守專業……,而這些精神是法大人在“厚德、明法、格物、緻公”的滋潤下形成的自然品格。
我們相信,所有的法大人在這種品格的護佑下,會在自己的崗位上點亮人生。不管是星光一點,還是火光如炬,隻要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些許光亮,都成就為中國法治進程不可缺少的能量。這應該就是法大人的夢和法大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