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為慶祝黨的生日,民商經濟法學院民事訴訟法研究所黨支部組織全所教師到北京市門頭溝“爨底下村”和“馬欄村”革命紀念地,舉辦黨日參觀學習活動。
“爨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裡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該村位于京西門頭溝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管轄,距京90公裡,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平方公裡。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爨底下村”108戶,500多口人,先後有七、八十名年青人參軍、參政、參戰,有34名烈士為國捐軀,4人緻殘,全村百分之八十的農戶為軍屬、幹屬、烈屬。解放後數十人在外當官,僅司局級幹部就近20人。現如今,信步在“爨底下村”,明代老村遺址、二戰時期被日軍燒毀房屋的廢墟、抗日哨所遺址、古碾、古磨、古井、古廟無不使人感悟曆史,感悟蒼桑。
“馬欄村”也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轄區,距齋堂鎮政府5公裡。作為抗戰舊址,馬欄村内散布着很多有曆史故事的老房子,它們點綴着這個古村落。在村民們的保護和愛護下,馬欄村至今還保留着抗戰時期挺進軍十團團部、彈藥庫、槍械所、通訊站、供給站、夥房、醫院等舊址。鄉情村史陳列室是一個傳統四合院,這裡也是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之一。院子門口的指示牌上寫着“此院落為蕭克故居。1939年挺進軍司令部設在馬欄後,蕭克曾在此生活和休息。現今,在室内可以看到文件櫃、馬燈、八仙桌、太師椅等蕭克将軍曾使用過的用具。
據說在1997年時,馬欄村全體村民捐款,修繕舊址房屋,村民紛紛送來蕭克将軍等使用過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抗戰陳列館。這些文物能完好地保留至今,得益于馬欄村村民的愛護。馬欄村還有個奇特的地方,就是地上用磚鋪成的紅線,紅線指引着一個個遺址,每到一個遺址,紅線就會出現一個箭頭。這裡的傳統建築都是用顔色不一的石頭砌成,為了保留傳統和原貌,修繕的時候,沒有使用洋灰。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活動,廣大教師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靠無數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正是由于幾代優秀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無私奉獻,才使中華崛起、民族複興成為可能。廣大黨員應當把此次活動汲取的精神,運用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劉金華